制作花馍面塑
花馍面塑
(资料图片)
在平凉市崆峒古镇的非遗一条街,“杨凯面塑”和“王霞花馍”的非遗展馆里,陈列着几百件面塑作品。
一类作品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平凉花馍,惯用的造型有花草鸟兽、神话传说、喜庆图案、吉祥文字等,色彩绚丽;另一类则是蕴含现代美学元素的平凉面塑,作品细腻精美,即有衣袂翩翩的飞天仕女、也有怒目圆睁的金刚罗汉,亦有神气十足的孙悟空和松下对弈的飘逸仙人,还有古代的将军士兵以及时下的靓丽女孩……
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仿佛等比微缩的真人手办……
“花馍”和“面塑”,风格迥异而又相映成趣,它们的制作者王霞和杨凯,为一对母子,现在都是平凉面塑的市级传承人。
A人与土地、与生活、与世界的互动和对话
花馍,无疑是平凉民间面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品类、质朴精细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受人们喜爱。按照平凉习俗,在结婚、生子、祭祀和过各种民俗节日时,巧妇们都要蒸制花馍,她们挽起袖子,和一大盆面,几番搓擀揉捏后,光滑的面团如被施了魔法,在手中逐一变出了花朵蔬果、飞禽走兽。上屉蒸熟,揭盖,麦香混着热气,一个个花馍各呈笑脸,被等候多时的人们轻轻取出。
捏花馍,将面与水,经手和心,塑型造物、表情达意,从心尖到指尖,从物象到思想,小小花馍作为介体,一次次完成了人与土地、与生活、与世界的互动和对话。
提到花馍,王霞总有说不完的话。她告诉记者,花馍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花馍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使用简单常见的材料、工具,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独特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通过多年的探索学习,王霞形成了自己的花馍制作风格。
红艳艳的牡丹花、形象各异的小动物……王霞制作的花馍不再是普通的食材,而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放在展台最中间的一个巨型花馍格外吸睛。这个花馍用一层层面饼做底座,每一层面饼上都有牡丹、月季、百合等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不时有蝴蝶和小鸟停留在花朵上,充满着喜意。
王霞制作的花馍多为这3种:第一种是祝寿花馍,多为寿糕、寿桃造型,以祝健康长寿之意;第二种是丧葬祭祀花馍,如龙、凤、花鸟鱼虫等,施以红黄绿重彩点染,称为“供献”;第三种就是日常食用花馍,如点心、面角、枣糕等。
王霞制作的老虎花馍尤其得到人们的喜爱,老虎花馍的整体形态简洁,为半卧姿势,头部较大并高高昂起,将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进行夸张。硕大而突起的黑色眼睛、大张的粉色嘴巴,上面塑以尖锐的牙齿,形态简洁却不失威风凛凛的王者风范,让人爱不释手。
如今,王霞制作的平凉花馍越来越有名气。她说,她会带着一颗匠心,去探索民间花馍工艺的博大精深。
B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创产品
杨凯虽然是“90后”,但在平凉面塑界,也是拥有十余年经验的“老师傅”了。
从小就喜欢和母亲王霞一起做花馍的杨凯,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间手工艺的聚集地天津,并于大二时在天津拜师学习面塑。
杨凯在捏面之前,提前准备所需的材料,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不多时便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且妙肖传神、活灵活现。
杨凯创作的一系列具有平凉地域文化特色面塑作品《黄帝问道广成子》《西王母坐像》《棋盘岭对弈图》《崆峒秋色图》等更在当地赢得了好口碑。
不仅能够捏出各式传统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等艺术形象,杨凯还可以将面塑做成一个个生活用品和配饰——让它们站在桌上、躲在瓶里、躺在盆里,甚至能够用简单的材料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装饰画或创意作品,让它的触角深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将平凉面塑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连接起来,用更轻松、有趣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将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创产品。对此,杨凯和他的母亲王霞有自己的想法:“匠心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让传统手艺,能够通过新的手法和技艺走得更远,在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上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