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 长三角崛起生物医药产业“新基建”高地_全球观点

来源:新华财经时间:2023-05-26 17:48:34

“要致富,先修路”。如同传统产业发展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生物制药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有赖于能满足个性化、智能化需求的设备、耗材等。


(资料图)

在长三角,随着产业分工愈加精细、产学研合作愈加紧密,越来越多生物医药设备、关键耗材取得突破性成果,各类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外包企业走向成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设备、耗材打破国际垄断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张江)国际生物工艺与工程大会上,奥浦迈董事长肖志华说,过去十年,国内新药研发最核心的原料之一细胞培养基长期被国际三大品牌垄断,“随着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加上国际形势等的助力,我们的培养基终于在质量和市场规模等方面不断突破、得到认可。”

业内人士指出,生物医药行业有一个“双10魔咒”,即一款创新药的研发至少需要花费10亿美元、耗时10年投入,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是巨大的负担。从关键仪器设备到关键耗材,近年来,长三角多家本土企业加速攻关,已经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日,华大智造最新发布的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2与解码(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作为基因测序的关键设备,测序仪的每一次重要突破都会给行业带来进步。”解码DNA创始人潘加奎说,如果没有高通量测序仪的诞生,下游基因测序将陷入很大瓶颈。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药研发成为一个确定性的趋势,在长三角,越来越多药物研发智能化供应商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的重要助力。

“人工智能正在与更多的行业深度融合,对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发生更深刻的影响。”晶泰科技CEO马健说,公司正瞄准AI制药领域存在的“数据鸿沟”,不断扩大自动化实验室规模,实现更大规模的资源调度和更多研发场景的自动控制。

CRO/CDMO走向成熟助力本土医药拥抱全球创新工艺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是从“1到100”式的跨越。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生物药从临床开发转入上市生产,产业界对于拥抱全球创新工艺的呼声高涨。”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曲凤宏说,借助领先工艺技术和智能制造降本增效、进入全球市场是生物药企克服同质化竞争的法宝。

研发和代工外包企业具有工艺研发灵活、生产设备先进、可规模化生产等优势,近年来,长三角大量CDMO(医药生产制造外包)和CRO(医药研发外包)企业逐渐走向成熟,为行业发展贡献优良工艺。

凯莱英生物科学技术中心5月上旬落户张江。“药物开发者拿来一张药物设计蓝图,我们就可以协助他们把临床前药物的分子制备、工艺的初步摸索完成,随后进入中试,逐步规模化放大生产。”凯莱英医药集团副总裁兼凯莱英生物首席技术官高凯介绍,该中心将承担生物大分子(抗体、融合蛋白、包括ADC等各类偶联药物)相关的工艺研发、技术平台搭建,在满足公司内部需求的同时,为客户提供研发和技术服务。

包括浦东在内的长三角区域,CRO/CDMO企业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为新药研发“降本增效”提供支持。

今年4月,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第一股和元生物位于上海临港的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开幕。和元生物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贾国栋说,“我们可以经过快速调整满足不同产品需求,例如三天之内搭一条生产线做另外一个产品,完成所有验证、调试的过程,进入另外产品的生产。”

在杭州,信达生物旗下的CDMO品牌夏尔巴生物自成立之后也不断取得突破。据悉,目前公司已具备4款生物药商业化生产运营经验,先后完成了700多个批次商业化生产,成功率接近100%。

瞄准“下一个春天” 全链条式服务提供最优土壤

企业高速发展背后,是政府、行业协会等的悉心培育与呵护。

利用专有AI实现高精度、近乎同时的远程医疗;将酶技术、医疗设备和细胞疗法相结合,为慢性伤口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利用多光谱光声成像(OAI)技术服务影像诊断……25日,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来自瑞士、德国、荷兰、英国等多个国家的路演团队均表示,希望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地区总部。

“近些年越来越多生物医药配套企业开始瞄准中国市场,包括新材料、设备仪器、AI技术提供商等。”活动主要承办方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基金联盟副秘书长许恒介绍,联盟自2021年成立之后,就以项目战略并购、招商落地对接,以及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合作为目标,未来还将持续不断加大对接力度,为新药研发提供更优环境。

“当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既要全球化、又要高质量,还要低价格’的要求。”同写意创始人程增江介绍,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生物制药发展,保障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性。

“生物制药最大的成本不在人工、土地等方面,而在耗材和设备,如果耗材和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本土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严重缺乏竞争优势。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是资本寒冬,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就是把”新基建“做好,等到中国在生物制药‘下一个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抓住这一机遇。”苏州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