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文史领域春节特辑独家供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马上就要到春节了,不知道各位朋友们准备得怎么样了?说起来,现在大家过春节稍稍有些单调,数来数去也就是这么些步骤,不过,尽管如此,春节仍然是大家最盼望的节日。
其实,过春节可不仅仅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代人也同样喜欢春节,而且,古代的春节几乎是一个朝代一个过法,其热闹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
首先呀,说起“春节”这个概念,历史可是非常悠久的,保守估计至少有4000年。我们知道,现在所说的“春节”其实就是阴历的新年,正月初一。所谓“阴历”就是中国的上古历法演变而来,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而观测而出的记录日期的方法。中国古代记录年月日,所用的历法都是“阴历”的。
而“春节”的起源,其实就是商朝时人们的祭祖祭神活动。一年到头了,辛苦了这么长时间,总要有些仪式性的东西嘛!去拜拜神仙,祭祀一下先祖,如果这一年过得非常顺利,那就要感谢先祖神仙的庇佑,如果过得不顺利,就要祈祷来年平平安安,诸事顺利。但是,由于商朝的规定和现在不一样,所谓的“正月”也和现在的不一样。在今天,我们所提到的“正月”应当是农历的一月份,而商朝规定是十二月为“正月”,所以,商朝的这个所谓的祭祀活动,就放在十二月一日,又被称为“腊祭”。在这一天,很多人们会穿上各种颜色鲜艳的衣服,在脸上涂上朱砂,热烈地欢庆聚会。
后来到了周朝,对于“正月”的规定又不同了:冬季的十一月被规定为所谓的“正月”,所以,节日自然就变成是十一月一日了。在周朝时期,“年”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了。在《尔雅·释天》中有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新石器时代晚期)曰载。”这就是这几个朝代对于一个四季循环更替的概念。在这一天,与商朝时一样,人们也要欢度庆祝,热闹非凡。而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又把“正月”定在了十月份,所以,节日又因此向前推进到了十月一日。
到了两汉的前期,仍然沿用之前周朝的制度,把“年”定在十月一日的那一天,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和邓平等。他们编纂出《太初历》,借鉴了农业方向和天文方向的周期规律,建议皇帝将“正月”定在每年的一月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正月”了。从那以后,每年的“正月”几乎都是一月不变,当然,也有些登基后的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重新规定了“正月”的月份,例如篡汉的王莽、女皇武则天等,但是也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板正过来了。
而宋元明清时期,过年已经不仅仅是小范围的事情了,更上升到国家大事上。每年的“春节”,皇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场面极为宏大,不仅仅是为了祈祷来年能够国家兴旺,更是为了彰显一派天朝皇家的气象。
大体“春节”的历史发展就是如此了。
再来说“春节”这一词。
我们现在所谓的“春节”,就是一年最开始的时期,在历史上,“春节”的叫法可多了,例如说隋朝的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过:“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其中的“元朔”、“正朝”、“元日”都是对春节的称呼。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开年”、“开岁”、“元辰”、“岁旦”等等,都是古代不同时期对于“春节”的叫法,粗略算下来不止十个,但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可能就是“元日”的叫法了,王安石在同名的诗作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新气象随着文字跃然纸上。
那么,“春节”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历史不同时期,“春节”的意思也是大不一样的,例如说汉朝时期吧,也有“春节”这个词,然而却是用来称呼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那一天的,再比如说南北朝时期吧,同样也有“春节”这个词,用来指整个春季。直至到了民国时期,“春节”这一词才渐渐被称为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
说起古代的春节,那可真算得上是全民狂欢的日子了。虽然很多习俗都保存至今,但是在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年代,这讲究可就更多了。
古人们过春节,不仅仅要像现在一样贴春联、放鞭炮,还要贴年画,互相送贺年卡。而且,古人的年夜饭可比今天要丰盛多了。今天的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炒几个爱吃的菜,吃上些饺子,也就算是个简单的年夜饭了,吃的东西丰盛不丰盛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团圆。古代可就不一样了,过年时的年夜饭要认真准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不必说,其他的鸡鸭鱼肉、瓜果蔬菜、南北炒货、甚至糖饵果品这些通通都要准备非常齐全才行。当然,对于有些大户人家,年夜饭的分量更是要十足,有些具有祝福性的菜品还必须做得好看又美味。
当然,笔者相信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看春节联欢晚会仍旧是过春节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古人呢,同样也是如此。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家基本都在家,但是一旦大年初一的鸡鸣声响起,街上很快就会热闹起来了。舞龙舞狮的、贺岁拜年的、卖小商品的,绝对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在有些传统风味浓厚的地方,直到现在仍然保留着“过年演社戏”这一小习惯。
当然,除了这些,过年还有很多小讲究,如果感兴趣可以问问身边的老人们。新的一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前程似锦诸事顺,金玉满堂财富足。尽忘前年锁眉事,长留唇角新月弧!
文:莫阑珊
参考文献:《五烛宝典》《尔雅·释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