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萧萧班马鸣”

来源:哔哩哔哩时间:2023-07-10 04:05:22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李白流传千古的名句,但历来释义多有分歧,其争论点主要在“萧萧”“班马”二词。

关于“萧萧”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马鸣声”,认为李白典出《诗经·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一句;其二是“风声”,认为李白本人有“凉风何萧萧”、“萧萧长门宫”等句,其中萧萧皆指风声,另外杜甫亦有“马鸣风萧萧”句。


(资料图片)

对此数年前陈军有一新探,认为唐诗中“萧萧”所指意象极其繁多,用以形容风声、雨声、秋天、夜色、建筑、树木、大雁、羌笛、霜月、白云、草色之类不胜枚举,这意味着“萧萧”一词具有开放性,并不局限于“马鸣声”,于是他认为解释为“风声”更佳。

不过在我们看来,李白此句虽然被朱谏高度评价为“句法清新,出于天授……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但是同样的句子构成在他别的诗中也能看到(可能李白自己觉得太好用了)。如《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诗中有“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一句,“萧萧白杨声”显然是和“萧萧班马鸣”同样的句子构成,但更少歧义。白杨是植物,无法自行发声,所谓“白杨声”,即风吹动白杨枝条发出的声音,其中既有风呼啸之声,又有枝条互相摩擦发出的声音。那么我们反过来看“萧萧班马鸣”,都是同样的用法,就能看得很明白,换言之,“马鸣声”和“风声”这两种解释是可以并存的,“萧萧”既是指离别时大风呼啸之声,又是指班马的别离之声,两种声音重叠,更显悲凉气氛。

关于“班马”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历代通说,认为李白在《诗经·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句中创造性地插入来自《左传·襄公十八年》的“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中的“班”字,据杜注,“班者,别也”,班马就是离群之马,烘托离别氛围。其二是陈军提出的新解,认为“班马”出自《周易·屯卦》的“乘马班如”,他采用周易通说,把“班马”解释“车马回旋徘徊不前之貌”。

周易历代注家,确实大多把“班如”解释为徘徊,比如陆德明释文“班如”引子夏传“相牵不进貌”。又如《文选·演连珠》“是以都人冶容,不悦西施之影;乘马班如,不辍太山之阴”句,李善注引王肃“班如,盘桓不进也”。这点也影响到现代注解左传的杨伯峻,他解“班如”时就批判了杜注的“班者,别也”,采用了周易通说“盘桓不进”。

在我们看来,陈军以周易“乘马班如”、左传“班马之声”互解,在这点上是眼界是较以往李白诗歌的阐释者要开阔的,但仍有可商榷之处。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对“乘马班如”这样解释道:

班列也。马相别而鸣曰班。《春秋·传》:“有班马之声。”相别则非一马,且非并驾而行之马,故“乘”当音剩,四马也。一乘之马,相别而行,则税驾之象也,故又曰“邅如”。卦有四阴,为四马,或从初,或从五,上下异乡,故二、四、上皆言“班马”。

船山此处综合了项安世和杜预的说法。宋代项安世《周易玩辞》说:“凡卦爻称马者皆阴爻,屯三阴皆为乘马……屯称乘者,卦中四阴为乘也。”言下之意,“乘马”并非骑马,而是指“一乘”战车中的马。但项氏进而认为:“班邅、磐桓皆屯之象,左氏传有班马之声,班亦旋也,杜注以为分者非。”也即不认同杜注,采用了“盘桓不进”之说。船山云“故乘当音剩”,是遵循项安世之说,但又云“马相别而鸣曰班”,则是反项安世而回归杜注。按照周易文义,应以船山之说为允,对此四库馆臣亦表赞同:引《左传》“班马”,证“乘马班如”,当读乘为去声……皆具有条理。卷帙虽少,固不失为征实之学焉。

李白所生活的唐代,周易解释以孔颖达奉太宗命编写的《周易正义》为准,对于“乘马班如”他是如何解释的呢?

“乘马班如”者,《子夏传》云:“班如者,谓相牵不进也”。马季长云:“班,班旋不进也。”言二欲乘马往适于五,正道未通,故班旋而不进也。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孔颖达并没有把“乘马”之“乘”像后世的项安世、王夫之一样理解为“车乘”,而是理解为“骑乘”。那么我们可以断定李白在化用“乘马班如”的时候,必然关联到“乘马”这个意象,他绝妙地向我们暗示了友人的离开方式——友人是“骑马”而非“乘车”离去。陈军“车马回旋徘徊不前之貌”之中的“车马”显然错失了天才诗人的暗示。

另外,由于《送友人》的送别主旨,以及孔颖达《春秋正义》并未废杜注“班者,别也”之说,因此李白“班马”之典极有可能既用周易“乘马班如”,又用左传“班马之声”,离群之马,盘旋不进是它的动作,萧萧马鸣则是它的声音,何其生动!

综上,我们对“萧萧班马鸣”给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新解释,李白挥手送别,友人调转马头将要离去,可座下马却来回走动,不肯离去,风声萧萧,伴随着离群之马的嘶鸣,浮云落日,游子故人……

不得不说李白真的很天才,尽管他经学没有什么造诣,但他依然洞见了“乘马班如”和“班马之声”之间的隐秘关联,这种在浩瀚的文字中发现真正内在关联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一流学者。或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杜甫那句“白也诗无敌”,确实是不可名状、没有道理的强无敌。

附:时至二程对“乘马”的解释都追随了孔颖达之说,取骑乘意思。如小程:二以陰柔居屯之世,雖正應在上,而逼於初剛,故屯難。邅,回;如,辭也。乘馬,欲行也。欲從正應而復班如,不能進也。班,分布之義。下馬爲班,與馬異處也。不过小程也有新意,就是“下马为班”。

朱熹的解释怎么看都很离奇:邅,張連反。乘,繩澄反,又音繩。班,分佈不進之貌。“乘马”就是绳马hhh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