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辈出!闵行这个地方文运灿烂,武卫壮烈……| 乃清叙史

来源:百度新闻时间:2023-07-30 17:45:23

闵行区文史专家张乃清长年研究闵行乡土历史文化,其著有《百年沪闵路》《海派乡土文化》《20世纪上海乡土图像》《上海闵行英烈》《沪谚新编》丛书等。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今日华漕镇地区,地处古冈身地带,五千多年前已经成陆,四千多年前已留下我们祖先的足迹。一千多年以前,这里出现了颇具影响的白鹤村和七家村。

本地在春秋战国时形成的“坞城”,是上海地区最早见之于典籍的地名


【资料图】

吴淞江水系滋润着这片土地,乡人依水而居,建设家园。元代形成了诸翟和纪王两大集市,玄寿观、永福寺、净土寺和萧王庙等名重四乡,引来不少名士望族入住。入明以后,紫隄村、纪王庙、华漕三个集镇相继形成。

在石皮弄出土的“唐代陈琳墓志石”,是上海地区有县建置后年代最早的碑刻

这里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土地,历代乡人千年追梦,奋斗不懈,展现出“文运灿烂,武卫壮烈”的人文历史画卷,情景独特,堪称传奇。

文运灿烂

明嘉靖三十四年八月,紫隄村41岁的侯尧封终于考中举人。父亲侯廷用以为是关帝显灵,筹资建造家祠。隆庆五年,年已57岁的侯尧封考中进士。侯廷用择地扩建关武安祠(今诸翟关帝庙前身),让“神一家”扩展为“神一乡”,造福于大众。侯尧封定下家训:“不愿尔等为第一流官,但愿尔等作第一流人”。

万历二十三年,陕西布政参议王圻返乡,寓居吴淞江畔,修葺祖传读书楼,建侣欧池,架石桥,垒土山,并植梅几千株,引水环绕,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人称“梅花源”(位于今许浦村)。每年花开季节游客驾舟来赏梅,形成小集市,人称“梅源市”。王圻由子孙相伴,在此“以著书为事,年逾耄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诞生了《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稗史类编》等鸿篇巨制。王圻一生著有20多部800余卷,其中2种收入《四库全书》。

诸翟侯氏世家发愤图强,侯震旸万历三十八年考中进士。其儿子侯峒曾、侯岷曾、侯歧曾同取秀才,史称“江南三凤”。侯氏世家还出现了一多位女诗人,德才兼备,声名远扬。

万历年间,徽州青年汪文明游寓蟠龙里,留恋忘返,三个儿子先后在紫隄村开店。侯氏、汪氏两家比邻相善,以友会友,引领乡风。

明末,汪起子弟争气,克服两地相思之苦,毅然入籍上海,成为本地望族。面对世态变幻,汪之蛟自建“柳舫”小屋读书处,成为紫隄村人文胜景。清初,汪永安虽无功名,却有情怀,辑成《紫隄村小志》,长子汪宜耀博学多才,著作甚丰,享誉文坛。汪氏一族虽无高官,但在紫隄村的商界、文坛独树一帜,以致书香延绵四百多年,薪火相传十八代。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乡儒汪永安苦心考证、积累十多年,辑成《紫隄村小志》稿本,但藏在竹箱内未能刊印流传。后有侯承庆、朱孔阳续修《紫隄村志》,未曾完稿续修者先后离世。幸有沈葵以衰弱之躯,独任此事,终于咸丰六年(1856)增补成书。从《紫隄村小志》到《紫隄村志》,历三代人之手,前后赓续138年之久,矢志不渝,实属不易。

诸翟地区明代村宅名园

这里的乡土墨客众多,诗风蔚然,汇编传世的诗集文选难以计数。据地方志和《海上墨林》等史书记载,本地书画高手迭出,流派纷呈。侯艮旸的书法出众,尤以草书笔法画驴,独创新意。陶南望的《草韵汇编》和侯孔鹤的《白村堂帖》等成为著名的书法著作。

这里的民间文化和民俗节事极为活跃,与寺庙的香火—起滋生了一个个的庙会节场,宣泄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地方土特产和特色文艺也应运而生。华漕小锣鼓、漆器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至今。

武卫壮烈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为保卫家园甘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慷慨壮歌。

相传,宋时本地出现一群吃人的鹫,危害四乡。时有一游方僧为拯救百姓,自吞毒药,诱鹫啄食。结果,死鹫堆积如山,人称鹫山。乡人为舍身和尚塑像立庙,取名鹫山庵,遂成地名。

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明军大将徐达率兵东进,攻占松江府后,下令征收城砖九千万块。民众为之惊扰不安。本地豪杰钱鹤皋发兵夺取上海县城后,又于四月初,攻克松江府及华亭、嘉定,守军闻风而逃。而朱元璋为争夺天下,引兵数万,水陆并进,前来围攻。钱鹤皋退回家乡,在横泾河畔兵败,被押送金陵(今南京)斩首。其家眷闭窟自尽。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至六月间,倭寇窜犯紫隄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遭受损失最惨重的是玄寿观和方亭里沈氏宅院。倭寇的恶行,使一时惊恐而逃的村民们义愤而起,与倭寇展开了英勇机智的斗争。留下的“倭井”,被传颂至今。

明末清初,面对强族疯狂进犯,江南乡绅志士面临取或舍的选择,以各自的性格和心态作出回答。侯峒曾以气节和人格尊严为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率全家共赴国难,苦守嘉定城,父子捐躯。侯氏家人避难岁寒亭,历尽磨难而不屈。如此“一门忠烈”,流传千古。

1937年起,青东地区(以观音堂为中心划方圆10平方公里)惨遭侵华日军暴行,本地民众抗日武装自卫战随之爆发,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红色记忆。其中,苏浙别动队一支队三大队守卫苏州河之战,“顾复生部队”的抗日游击战,以及侯伯泉、赵季昌等抗战英烈的故事已深入人心。

侯伯泉、赵季昌烈士造像

留住乡魂

如今,这里幸存400多年的一株银杏树。现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倭井、鹤龙桥、积善桥、秦家桥),区级文物保护点8个(寅春庙桥、徐家桥、侯胡氏贞节牌坊、诸翟张家住宅、诸翟关帝庙、诸翟侯家住宅、高家浜碉堡、柴塘北碉堡)。华漕历史文化极为丰厚,并非守住这些就能说是完成了保护传承工作,何况有些并非是历史精华。华漕历史文化有待深入开发利用,而文化遗存不可能再生,关键就在于不仅能“留住乡愁”,而且能“留住乡魂”。

坚定文化自信,为百姓留住乡愁念想,让家园情怀有守望之地,历史文脉有寻根之处,重礼厚德等核心价值观有承载之所,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重大使命。

相关历史详情,可查阅新近出版的《华漕、新虹史话》一书。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点击图片查看)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